纪录片能否真正反映现实?(二)

影视制作

理所当然的技巧

当然,不仅是野生动物纪录片项目遭到质疑。纪录片制作者似乎总是对真相的呈现采取较随意的态度:罗伯特·弗拉哈迪1922年拍摄《北方的纳努克》时,就让因纽特人用一支矛而不是他实际使用的枪去猎杀海象;BBC关于女王的纪录片系列把实际拍摄于不同日期的两个镜头剪接到一处,暗示女王愤怒地离开了拍摄场地,该系列因此受到严厉批评。

你大可以说,没有欺骗就没有电影制作——我们是在模拟,而不是在记录世界。将两个镜头并置的行为就是在做一种表述。反应镜头很少是在反应真正发生当时拍下的,但是,打个比方,如果切到某人发出嘲笑的镜头,这会对人们对特定场景的感受产生很大影响。那么,这是操纵,还是仅仅是电影制作过程的一部分?

对观众来说的所谓“欺骗”往往只是电视电影制作的常规手法。几年前曾有过一个小丑闻,当时有人透露,在单机拍摄的新闻采访中,采访提问通常是在采访结束后和采访者的“点头”反应一起拍的。电影制作者知道,要让一部影片看起来天衣无缝,需要很多技巧,但观众却不这么认为。我们会让拍摄对象重复穿过一扇门,或者重演一次电话或谈话。有时,我们确实把这些技巧和手法视为理所当然。也许制作者该对这种态度多一分质疑:我们是在让观看体验变得更轻松,还是人为操纵了那些证据的呈现?

但是制作风格始终在变,我们越来越多地在采访中看到明显的跳切。这是否比隐藏剪辑痕迹显得更诚实?还是说这种做法其实令人恼火?不要忘了,采访本身就是一种设计,需要很多技巧才能让它显得自然。采访和受访双方都会学到技巧:越来越多的受访者开始学会如何“做采访”。他们知道要将问题包含在回答中,这样他们的回答就可以单独切出来用,而且回答要简短,不要看镜头。(T)

作者:Roland Denning

翻译:盖雅翻译小组

纪录片能否真正反映现实?(一)

纪录片能否真正反映现实?(三)

纪录片能否真正反映现实?(四)

纪录片能否真正反映现实?(完)

views
影视制作
用有限设备做偏僻外景的日戏/夜戏布光

即使你拥有了能想象到的所有资源——起重机、大柔光框、大反光框或负补光框,都无法阻止太阳的运动,也无法控制云层何时飘过。

影视制作
用数字调色:何时使用色彩示波器(以及何时不使用)

〖更新至2-9〗色彩示波器能帮助你评估图像的客观元素——例如亮度、色彩饱和度——从而帮助你更快地做出主观创意决策。

影视制作
如何以Reeltime Pro搭建一套视频回放系统

〖更新至5-6〗导演需要低延迟实时信号,而剧本部门可能对元数据覆盖更感兴趣,场记要求合成视图,而服化道那边想无线视频串流到他们的移动设备。